孩子的成长过程中,父母务必全程参与,单靠老师的力量来教育,是远远不够的!孩子产生不想上学心理,父母必须要准时发现准时解决,孩子们才能健康快乐成长!
孩子不想上学如何做心理辅导
早发现早帮助早干涉
不想上学行为发生的时间,一般发生在有重压事件时,比如交友或校园霸凌问题、爸爸妈妈离异、课业重压等,或是学习环境改变时,比如转学、重新分班、小升初,初升高期间。至于进行介入的机会,建议最好是及早发现,及早进行帮助干涉,由于不想上学问题久了常会衍生出其它比如人际退缩、情绪困扰等问题。
跳出不想上学孩子的心理循环模式
当孩子不想上学时,很多父母会对孩子说:“上学有那样难吗?不就是去学校而已,大伙都可以去,为何你办不到呢?你还要在家待多长时间才会回学校上课?”为何会如此呢?
为了帮助孩子,大家得先进入不想上学孩子的内心世界,知道为什么上学对他们而言是那样困难。当孩子想到要上学的时候,他们也同时联想到了关于学校里让人不愉快的人事物(比如排挤他的同学、繁重的功课、上台报告的恐惧…等),而产生了不愉快的情绪,而开始犹豫,需不需要去呢?几经挣扎后,不想上学的孩子选择了用“厌学”这个逃避的防卫机制,来应付重压。
但在逃避之后,孩子或许会面对更多的重压(比如爸爸妈妈及亲友的指责、其他人都去上学而自己却没办法去的无能感,让爸爸妈妈失望的罪恶感、功课因没上学而又更落后的挫败感…等),此时再想到上学这件事时,相较于原先厌学的问题,累加了更多负向情绪,于是上学这件事,变得更沉重,就更想要逃避,就更容易持续选择不去学校了。
这样不断地循环和反刍,也让不想上学衍生出更多的问题(比如担忧被邻居指指点点而不敢在白天外出、担忧同学对我们的评价而不想和同学朋友联系),扩大了不想上学的影响范围,由此可知,要重新回到学校,对孩子来讲,并非那样容易的一件事了。
孩子不想上学心理父母如何引导
提升应付挫折能力。现代社会是激烈角逐的社会,不可能没学习重压、防止挫折,更要紧的是要教会孩子应付挫折的能力,比如考试失利是积极探寻缘由还是消极自怨自艾?没考上理想学校是适应目前学校努力进取,还是自暴自弃熬过这几年?这类都可以通过认知行为治疗得到矫正。
按期与孩子交流,把握孩子思想动向。若发现不好的思想苗头,父母亲自或请老师帮助,准时谈心,做好思想工作,决不随便舍弃。相信我们的孩子,发现亮点或有点进步,务必多鼓励,让他改正错误,携带收获感,再投入学习中。
尽可能减轻学生的心理和学业负担。老师和父母总是一厢情愿地给学生施压,还嫌不够,父母在家也要孩子开夜车,甚至恐吓学生,考不上大学,你就会完蛋,就别来见我。当孩子的心理和能力达不到和承受不了时,就会不想上学,有些干脆离家出走。因此,老师和父母要尽可能减轻学生学业负担,结合初中生心理特征施教,做到富教于乐,劳逸结合。
智慧处置。若孩子一时思想工作没做通,坚决不进校门,父母千万不可以暴力,也不可以听之任之,先冷处置,让他暂时请假一段时间,再慢慢想方法,或许他走入社会,吃了苦头,会回头的。青春叛逆期的孩子思想不成熟,做事是不考虑后果的。我的一个学生因不想上学,爸爸几巴掌之后,干脆跑得不见踪迹!
孩子不想念书是什么原因
1、强迫阅读
有时候父母买了不少书本,但孩子事实上没阅读,所以有的父母开始急躁便强迫孩子阅读。一个孩子不了解什么是书本,自然不会阅读,也自然不会获得念书的乐趣。父母应该让孩子坚持念书,并用生动的语言向孩子展示书本的趣味,如此孩子才会喜欢上阅读。
2、急于功利
不少父母一直需要在孩子阅读之后讲讲故事的意义,其实对于孩子来讲,他们只能听懂故事的大概,并不了解故事的深意,其实有时父母都不知道这个故事到底想表达的意思,更何况是孩子呢?所以非常重要的是让孩子喜欢阅读,让孩子体验阅读的乐趣。
3、追求数目
父母为了让孩子培养阅读的习惯,就开始买了不少书本,但事实上如此的行为会给孩子留下一个错误的印象:书只不过父母买来的装装饰品。孩子子其实都非常喜欢重复的听一个故事,由于如此他们就能加深这个的印象,从而持续的开始吸收故事中的常识,然后开始融会贯通。